剧本杀游戏 https://www.td010.com 作者|张丰 即便是人手一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发生在农村的事情,仍然不容易被看见。只有特别到让人内心咯噔一下的时候,农村的事才能引起城里人注意。 最新的一例,是4月19日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副司长毛德智在发布会中所说的,“发生疫情县(市、区)的管控区,要允许农民错时错峰下田”,他代表国家发表的一番好意,却引来无数网友的疑问——做出这个决定的人,有没有去过农村,知不知道农业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农业农村部出现在这个场合,是想纠正当前一些地方防疫一刀切影响春耕的错误,“严禁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村”,这说明一些地方的一刀切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毛德智的完整看法是,农村也要分“封控”“管控”和“防范”区,实行差异化防控。封控区,农民不允许下地,但相关部门要想办法帮扶;管控区,农民实行“两点一线”“错时错峰下田”的办法,而其他区域,则正常耕作。 看起来,这个说法有其合理性,比“一刀切”进步很多。但它还是和我们的常识有违和之处。在农村作业过的人知道,农民在耕作时,传播疫情的风险,可能比集中检测核酸还小很多,尤其是当下北方农村,田里很远才能看见一个人。 所谓“错时错峰下田”,应该是指农民不要一起去田里,这样就能避免出发和回家时的“聚集”。这个场景听起来也是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农业的根本特征,是遵循一地的时令,比如收割小麦也就那么几天,小麦的成熟,不会遵照安排。而且,以当下华北和东北的春耕来说,农民们本来也不会“统一出发”,他们通常是吃完早饭开着农用车去田间地头,不存在“一起出行”。 除了短暂的大锅饭时期,农民们的耕作,基本上就是“错峰错时”的,他们不像城里人,并没有严格、精确的上下班时间,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下的自由、自主选择。 有网友称,“错时错峰”说,是把都市上班族的通勤规律简单移植到农村了。看上去正确的“指导意见”,其实也更像是不切实际的文件。 如果说“错时错峰下田”更接近善意的提醒,那么今年农村还有一个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新事物,“春耕证”。我查询了一下相关报道,它在2月的时候就出现在河北邢台,为了疫情防控,当地给一个村发放了20个春耕证,农民轮流使用春耕证下地耕田。 最近,东北地区春耕进入繁忙期,在一些地方,也有“办理春耕证”的说法,据网友反映,办理过程并不复杂,准备好相关材料,很快就可以办好。看来,“春耕证”在多地普及开来了。 “春耕证”有点像城市疫情防控时发放的通行证。在管控区,一些特殊人群凭借通行证去求医、购物或者运输物资。但在农村,它的出现也是令人错愕的,多少年来,农民似乎第一次要“持证耕田”了。 不管是“春耕证”还是“错时错峰下田”,出发点看起来都是好的,为了减少农民的流动性,控制田野里的人流量,但是,它们不是从农村实际出发的表现。 疫情发生以来,根据公开的数据,农村的疫情并不严重。零散出现的几次(比如春节前河南安阳,发生了天津返乡人员传播的疫情),是从高风险地区的返乡人员引发的,当下各地农村都已经杜绝了“高风险地区返乡”,这个传播链条基本掐断。 而农村的居住和劳动方式,与城市的大规模群居以及办公室室内劳动有很大的不同。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居住在自家院子里,到田里劳动不产生大规模聚集,这个特点决定了农村和城市的防疫,是可以采取不同策略的,把大城市的“错时错峰”“发证限流”移植到农村,有偷懒和“一刀切”之嫌。 目前,还没看到农村有疫情扩散的风险,即便是吉林省,疫情也集中在长春和吉林市。但是却出现了各地对农村、农民的高强度管控,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几段在田里“传唤”农民的视频,是防控极端化的一例表现。这样的视频中,农民是孤身一人,“巡逻人员”却成群结队,画面让人不安在于,防疫人员的“刚性”过头了。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对于城市中防疫出现的偏差,经过媒体报道后,往往会得到纠正,而农村在舆论场中常常是沉默无声的。 每当令人匪夷所思的极端策略成为话题,它客观上反映出公众真正的担心:农村防疫的极端化场景,千万别真正影响到春耕,再过一个多月,华北平原就将迎来夏小麦抢收了,“错峰错时”下田,也不要影响到小麦的收割——一旦农村和农业出问题,代价会比想象中大得多。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蓝海新闻网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