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志飞又拍片了。 播放渠道,从院线沦落到手机。 作品质量,从电影降级为短视频。 仔细一看。 画面,是晃动的。 故事,是混乱的。 演员,是不专业的。 电影的三板大斧,被他抛在脑后。 评论区何种风景,完全可以想象。 “拍的很好,下次别拍了。” “毕导,镜头一直晃,好晕。” “学生作品都不如。” 毕志飞通通无视。 继续自嗨,转发抽奖,玩得不亦乐乎。 一时兴起,还扬言要拍第二部。 得意的劲头,将人带回《逐梦演艺圈》的荒诞现场。 就像不清楚,如何拍好一部电影,毕志飞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挨骂。 常有人好奇,这部《逐梦演艺圈》,究竟有多烂? 居然持续5年,雷打不动,稳居豆瓣烂片榜TOP1。 一个温馨小提示送给大家: 如果不是眼球需要刺激。 身心过于健康需要挑战。 这边是不太建议以身试险的。 但总有些冤种不信邪。 冤种1号想找虐,跑去领略了一番。 “呸!听说你烂,没想到这么烂!” 冤种2号不服气,生怕错过了经典。 “我真的被喂了一口屎。” 冤种3号我本人,看完只想抠眼球。 如果时间能倒流,我一定不会点开。 剧情有多烂俗? 每隔几分钟,就要来一段潜规则。 沙滩比基尼舞蹈秀。 女的想红只能卖身。 男扮女装xing骚扰。 全片11条线,条条通往阴曹地府。 烂俗至此,说是网大都算抬举。 此处应有李雪琴的声音:毕志飞,你看这网大的门槛,多高?! 画面更是诡异。 演员讲话不对人,到处寻找摄像头。 本色出演镜头追踪仪。 乘客从后座下车,驾驶座上却没人。 好一个幽灵车漂移。 电影演到一半,甚至还有30秒的歌舞表演,作为中场休息。 一星拿去,慢走不送! 剧情烂俗。 画面离谱。 观念迂腐。 看不到四年磨一剑的诚意。 只看到满屏的低级趣味。 横扫全线“最令人失望奖”,全因《逐梦演艺圈》值得。 到这一步,炮火还只集中在影片层面。 毕志飞不服气。 得意地说:“一般电影最多三条线,《云图》有六条线,而我的电影,有十一条,还在95分钟内阐明。” 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能耐。 面对2.0的评分,毕志飞按捺不住了。 都怪豆瓣锁分,告它! 都怪媒体诽谤,骂它! 都怪中国青年报毁我名誉,再告! 总有刁民想害毕志飞。 他泣血而书,写下一封长信,寄给国家电影局。 要求彻查豆瓣这股“境外势力”。 信件公开,全网嘲讽。 “烂片导演碰瓷豆瓣”,成了毕志飞永恒的笑料。 电影烂到撤档。 评分稳居谷底。 融资千万,血本无归。 毕志飞却愈发膨胀。 喊话戛纳。 喊话姜文。 要名气,要合作。 这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不愧是先锋艺术家! 直到2019年。 毕志飞才松口承认,《逐梦演艺圈》是部烂片。 但这时,潮水已退。 大家只当是看一时乐呵。 毕志飞也学聪明了些,不再执着与网友对线、与平台对喷。 转而走上了另一条路——影评人。 他选择了以寡敌众的方式,迅速洗刷口碑。 别人看好的,他泼冷水。 别人讽刺的,他洒热血。 附带一句横批:《逐梦演艺圈》天下第一。 《我不是药神》,喜提9分,票房暴涨。 在毕志飞看来,评分虚高,不够客观。 “电影语言手法使用上,我客观觉得不如我们的《逐梦演艺圈》。” 而对上映两天,立即宣布撤档的《阿修罗》。 毕志飞力排众议,卯足了劲给出褒奖。 “这是我在电影院所看过的,最具好莱坞国际水准的中国大片。” 靠着一些看似专业,实际无厘头的评论,毕志飞在挨骂与被嘲之间来回穿梭。 真正让他翻身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 电影以营销出圈。 多数观众进了影院,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一时之间,众说纷纭。 有人酷爱影片的文艺范,有人愤怒自己被骗了钱。 对电影的观感,立在两个极端。 毕志飞洋洋洒洒,抛出一篇长影评。 这一回,他不再高高在上,谦卑了起来。 先称赞毕赣,有大师的影子。 后指出缺陷,形似而神不似。 最后,不忘贬低自己,抬高毕赣。 突如其来的谦虚,也让口碑跟着逆转。 网民惊呼:原来毕志飞这么会写影评。 过于傲慢,飞扬跋扈。 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足够谦逊,掩饰锋芒。 反而更能让人接受。 毕志飞很快学会了这点。 上《吐槽大会》。 观众想骂的,他抢着先说。 还勇于自嘲:狗栓个摄像机,都比自己拍得好。 被问及自身作品时,毕志飞收起了那份执念,以“给自己打分不客观”,作为对话的收尾。 “我连门都没入,又高估了自己。” 说得诚恳又心碎。 他站在台上,拼了命吐槽自己,有种举刀自戕般的壮烈。 脱口秀艺人见了,都很惊讶:“别人只是玩玩,毕老师居然玩真的。” 无数观众,脸上也写满了心疼二字。 毕志飞,又重新回到风暴中心。 这一回,骂声消散。 过往的负面标签,皆成为他郁郁不得志的铺垫。 嘲点摇身一变,成为圈粉利器。 毕志飞似乎真的要翻身了。 但这条路,远远还没望到出口。 2021年。 《导演请指教》一封邀请函,送到毕志飞手上。 节目组很懂,说想看到他的进步。 这么一句,正中下怀。 毕志飞来了。 他试图以作品,给自己打一场翻身仗。 第一轮,翻拍经典。 毕志飞瞄上了百年百大电影之首《小城之春》。 影片放映结束,他双眼泛泪花,紧接着—— 酝酿哭腔。 开启自嘲。 热爱电影。 吹嘘专业。 误以为一套流程走完,就能获得想象中的通关令牌。 但毕竟是专业舞台。 导师、影评人,不似观众那般好忽悠。 台上,口若悬河。 台下,暗流涌动。 北电教授孟中怒了,他指出:毕志飞根本没学好中国电影史。 影评人王旭东接下话茬,斥责他作品“媚雅”。 专门扎人肺管子的李诚儒,更是坐不住了。 直言《新小城之春》毫无创新,不承认是他的作品。 面对争议,毕志飞或狡辩,或逃避。 接受提问,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胡编乱造,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费穆的《小城之春》,意在表达人文主义的觉醒,追求人伦与人欲间的平衡。 而毕志飞的《新小城之春》,女性被当作附属品,被丈夫转赠到他人手里。 刚脱下百年的裹脚布,又被毕志飞给穿上了。 冠以“新”的名号,观念比“旧”还要迂腐。 烂片之王的头衔,雷打不动。专业影评的人设,一崩再崩。 毕志飞当真热爱电影吗? 看了拍摄花絮,心底略微存疑。 演员走戏,他在一旁玩手机。 开会讲戏,他几度忘了剧本内容。 女演员几次提醒,他仍云里雾里。 最后落得,演员对他不尊重,他对演员心存戒备。 导演与演员,互不信任,成片又怎会动人? 他热爱的,或许只是拍电影带来的身份,带来的光环。 毕志飞走上电影之路,纯属意外。 “做梦”两个字,涵盖了他的整个人生。 出生于河北一个贫困县,贫穷没有限制他的想象力。 少年懵懂时,毕志飞接触了校园民谣。 他迷恋歌曲中,狂妄的青春,是这片贫瘠土地,不曾有过的热烈。 “清华有了老狼,但北大,还缺个毕志飞。” 毕志飞在心里,悄悄立下誓言,他要考北大,要与老狼齐名。 但从一开始,他就错了。 老狼,不是清华的学生。 考上北大,也不意味着就能成为好歌手。 毕志飞的第一个目标,就带着堂吉诃德式的荒诞。 他考北大,两次落榜,仍想再拼一把。 然而,少年的白日梦境,与贫穷的家庭,成了最大的矛盾。 拗不过父母,毕志飞只得退而求其次。 去不了北大,那就去同样在北京的北方工业大学。 “到了北京,就能出人头地,就能变成明星。” 毕志飞怀揣着这样的心思到了首都。 只是,命运之神,不会眷顾没有天赋的人。 当歌手,想出名,不是报个音乐培训班,就能成的事。 现实这一巴掌,没有叫他清醒。 一次聊天,毕志飞从同学那里得知,北电学生的奇闻逸事。 他又萌生了考北电的念头。 新的人生路径,在毕志飞面前铺开。 他把目标瞄向了北京电影学院。 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没有过目难忘的外表。 初试,毕志飞就被涮了下来。 他苦苦哀求,求来一个北电旁听的机会。 然而,机会来了,却没钱交学费。 毕志飞走投无路,以闹绝食的方式,逼得父母转账两万五,拿到了报名旁听的学费。 而后,又为了所谓的“热爱电影”,继续一头扎进考学的大部队,一路死磕,熬成影视专业的博士精。 以为学了出来,就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就能将知识与实操,画上完美的等号。 却发现,自己一无才华,二无情商。 拍的电影成为史上最烂烂片。 上个综艺成为众人群嘲对象。 终于在一记记重锤之下,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 不可否认,毕志飞是可笑的,也是幸运的。 靠着父母,死磕出学历。 靠着背景,拉千万投资。 但幸运遇见才德之士,才能出奇迹。遇见无知之徒,全都变成闹剧。 闹剧之后,笑声散去。 他不去反省。而是马上与现实间,设立一道屏障,彼此不能互通。此后继续做梦。 这个梦,他做得太久了。 在他的梦里,有苦学多年,终于熬出头的自己。却没有,在小镇里苦苦支撑他追梦的父母。 有12年来,一心拍电影的自己。却没有,因为他赔得血本无归的投资人。 后者,才是电影的骨与魂。 投资能撑起拍摄。 苦难人生能撑起内核。 看不见这些,电影必将成为浮末和幻梦。 梦醒时分,摆在他面前的,没有红地毯,没有领奖台,依然是艺术的末路穷途。 医生问答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蓝海新闻网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2025-05-09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