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有网 本期的话题是“开放式关系“。 显然,这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想入非非的词汇,但不仅存在于人的幻想里。 美国性科学研究所年度会议上发布了一项最新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大多数人都幻想过“开放式关系“。8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止一次幻想过拥有一段开放式的关系。 想归想,做归做。数据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付诸了实践,而且他们对那段经历颇为认可,认为那是一段积极的经历。 那么,到底什么是“开放式的关系“呢?
花花公子创始人-休.海夫纳 英文中对应的是词openrelationship,又称非单偶制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开放式婚姻”的近义词。 开放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有保持伴侣关系的意愿,但又不受主流的单配偶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方同意保持恋爱关系或伴侣关系,同时也接受或者容许第三者的介入。开放式关系的首要特征就是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还和第三者保持短期(如与他人约会)或长期(如开放式婚姻)的恋爱关系。开放式关系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灵活性,双方的关系可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与第三者的关系也有协调的余地,所以开放式关系也是可以发展的。 还有一个新词汇叫多边恋(polyamory),是MorningGlory和OberonZell于上世纪80年代创造的,又被称为“多元之爱”,是非一夫一妻制关系频谱中的“以知情同意为核心的情感关系”。
报哥报告 很明显,开放式关系似乎天生与“一夫一妻制”不共戴天。 可是,难道你不承认一夫一妻制更公平、更道德、更和谐吗? 见仁见智。当然,在中国,一夫一妻制似乎是最为“合适”的婚姻制度。 去年,91岁“花花公子”休·赫夫纳去世,引发全球热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活成了全世界男人的终极梦想”。赫夫纳解放了男人,也解放了女人。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花花公子》杂志引领了划时代的性革命,把美国人从宗教的假道学和婚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同时带动黑人与同性恋民权运动。 当然,广大的美国女权主义者从来没中断过对他的严厉指责,认为他物化女性,固化了传统的男性视角,并且助推了不负责任的自由性爱的泛滥。
《花花公子》杂志创始人-休.海夫纳 不管怎样,自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发生了那次规模宏大的性革命以来,人们开始自由地表达个人对性和情感的理解,并渴望在性和情感上更少地受到约束,越来越多的人既不愿意走入婚姻,也不愿意孤独终老,而是青睐一种更加自由、开放的亲密关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一听到“开放式关系”首先想到的是性,其次则是伦理道德或公序良俗。其实,远不限于性层面。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双方建立在同等的自由和对其个性发展有同等权利基础上的两人之间的诚实关系。开放的同伴关系是一种不为他人所操纵的男女关系。每个人都不是为对方而活的,它是两个具有同等地位的人的结合。这结合中没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没有强加的种种限制和令人窒息的占有要求,女人不光是料理家务,男人也不是发号施令。他们之间是建立在相互倾慕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知情同意”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核心要素,没错,Consensual. 那么,非开放式关系或一夫一妻制过时了吗? 当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私密、排外的关系,永远没有过时之说。那么,即使在性文化上更为自由奔放、选择更多元的欧美,一夫一妻制仍是主流。无数的学者专家试图以科学的名义撼动它的地位,但在学术界认同一夫一妻制的人也是多数派。
报哥报告 心理学家Erikson(1964)在他颇具影响力的发展模型中强调建立单一的婚恋关系有利于成人的健康,并且在婚恋关系中保持忠诚是情感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Conley及其同事Ziegler等(2012)通过一项质量研究发现,一夫一妻制有利于关系质量的提高(通过较少嫉妒、增加信任和关系满意度从而建立有意义的稳定的婚恋关系),有利于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较少乱/交等现象),有利于确保家庭的财产和结构发展和孩子的养育,其中还有12%的人认为一夫一妻制的实施有利于伦理道德的稳定。 然而,学者Rogers(1977)认为尽管爱情关系有利于个人成长,但是他认为与一个人建立排他性的关系并不是健康关系的标准。相反,他提出伴侣应该形成“卫星关系”(指在婚外的亲密的二级关系或者不涉及性的交往都有其意义)。Barash和Lipton(2001)与Rogers的观点一致,他们提出由于一夫一妻关系违背人的自然驱力,因此对成人的关系并无益处。Charles(2002)提出社会文化强加于婚恋关系的一夫一妻原则阻止了一个人的正常的需求,因此会有损婚恋关系的满意度。基于进化视角下,Schmitt(2005)进行的一项跨文化的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并不会只采取长期择偶策略,相反他发现非一夫一妻的择偶策略似乎更符合人类的性策略,更为普遍。 Conley等(2013)通过对一夫一妻的种种可能优点的综合分析发现,由于一夫一妻作为一种主流的文化取向,人们缺少关于其他关系类型的经验,因此人们会普遍赞成甚至推崇,所以认为现有的证据不能证实一夫一妻优于非一夫一妻。 看来,颠覆一夫一妻制的“革命”尚未成功,国内外的研究者们仍需努力。 说回到开放式关系,如果你曾经想过拥有一段开放式的关系或婚姻,不必有任何负罪感,因为你并不孤单。 美国金赛研究所的主要研究者兼性研究员JustinJ.Lehmiller组织了2982人进行了有关性幻想的一项调研,参与该研究包括40%女性,56%的男性和4%的跨性别人群。调研结果显示,有30%的人把拥有一段开放式关系视作最大的性幻想,而在把这种幻想付诸于行动的人群中,70%的人认为这种经历值得拥有,并让他们受益匪浅。在这个群体中,有93%的人还表示,他们所经历的的开放式关系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期望,还有61%的人说,这种开放式/多配偶关系改善了他们现有的关系。
报哥报告 美国赫芬顿邮报在2015年3月也做过一次有关“开放式关系”调研。这次调研采访了1000名美国成年人。结果表明,3%的人正处在开放式关系中,男性占4%,女性占1%。但当问及是否有过开放式关系的经历时,女性的占比(11%)却明显高于男性(9%)。
报哥报告 由此看来,2015年的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很传统的,因为86%的美国成年人都没有经历过开放式关系,只有20%的男性和7%的女性考虑创建一种开放式关系,72%的人甚至永远都不会考虑这一冒险。从年龄的组成来看,18-29岁之间的美国男性占比最大,高达14%的人曾有过这种经历,而15%的人愿意尝试。而65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明显要小很多,只有1%(愿意尝试)和4%(曾经拥有)。
报哥报告 然而,这个数据在近五年间悄然发生了改变。 2020年1月,美国YOUGOV机构对1300多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大约三分之一(32%)的美国成年人说他们的理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非一夫一妻制的。在00后即千禧一代中,有43%的人说的理想关系是非一夫一妻制,但也有着同等比例的人表示他们的理想关系是完整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
报哥报告 不管怎样,美国年轻人似乎对非一夫一妻制很okay,因为在2015年的调研中被问及他们心中的理想关系是什么样子时,有61%的人表示是一夫一妻制,但这个数据到了2020年1月略有下降,降至56%。 这次调研结果还显示,在正处于恋爱关系中的美国成年人中,有23%的人表示,他们目前的恋爱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一夫一妻制。其中大约三分之一(31%)的00后表示他们正在经历的恋爱关系不是一夫一妻制。而在这个群体中,有8%的人将他们的关系定义为“完全非一夫一妻制”。
报哥报告 尽管许多成年人目前并没有处在开放式关系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拒绝任何一段开放式关系或行为。大约有八分之一(12%)的美国成年人表示,在他们的交往对象的同意下,他们与其他人发生过性行为。有更多比例的人(18%)的人承认,他们在未经伴侣同意的情况下与他人发生过性关系。 但是,当被问及如果他们的伴侣要求与他人进行性行为时,大多数美国人(67%)说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只有6%的人说他们会接受,而17%的人不置可否,要视情况而定。 比起X世代(69%)和婴儿潮一代(74%)的人来说,千禧一代(56%)更容易接受那种情况。他们之中只有五分之一(22%)的人选了“我是否会接受,取决于具体情况”那个选项,而9%的人表示会接受。 视情况而定?一切未知,充满了无限可能性。人是矛盾的动物。通常情况下,嘴上说不要,身体却总是很诚实。 不管怎样,美国年轻人似乎对传统的一夫一妻制丧失了原有的热情。 其实不仅在欧美,在中国何尝不是如此,确实有越来越多人认为亲密关系不应由一个人独享,一夫一妻制也并不是恋爱或婚姻的唯一途径。 那么,一夫多妻?一妻多夫? No.No.No.这两个词本身带有性别歧视的含义。男女平等。建议用“非单偶制”或“多偶婚制”,更专业。 在这个性取向平等的时代,越来越多人在寻求伴侣关系上的平等、自由和多元选择。 一夫一妻制或“开放性关系”是否真的适合我?无数人扪心自问。这是一个终极的灵魂拷问。
报哥报告 性取向是天生的,不能选择,但在亲密关系上的偏好是后天的,不同成长背景、不同人生阶段甚至遇到不同的人都会影响一个人在建立亲密关系上的偏好。 美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谢夫博士说:“我认为有些人的取向并非一夫一妻制,如果他们试图强迫自己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围城,那将会受到伤害。” 当然,也有美国网友在reddit上讲述自己的开放式关系经历落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导致跟伴侣分手,情感上也造成了伤害,最终他/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和偏好,或最终决定由寻求开放式关系回归到单配偶制的择偶观。 不要给自己设限,尝试总是好的。Youhavetoseeittobelieveit. 发现自我需要是错。敢于试错就永远不会错。 有需求,就有市场。
报哥报告 面对多元的性关系需求,为了保障公民的性自由权利,瑞典和荷兰等国家在法律制度层面为公民提供了同居、登记伴侣和缔结婚姻三种选择。同居关系的建立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依据自愿签订的同居协议来定,相对于婚姻和伴侣制度这极大地释放了法律对性的管制。同居法律的出台,使得瑞典在性契约法律化的道路上将其他国家远远地在了后面。 蠢蠢欲动的你是不是想移民了? 在我看来,比移民更重要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回答上文中提到的那个终极灵魂问题。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然,前提是合法。 祝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伴侣关系和生活方式。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蓝海新闻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